專業/誠信/品質多年專注于可靠性實驗設備
正航講述:薄板和薄帶塑性應變比( r 值)的測定的結果表示
一、結果表示:
1、對于人工測量 ,計算塑性應變比 、不同取向的塑性應變比的加權平均值和各向異性度采用公式( 2) 、公式(3) 和公式(4) 。如果應用了公式(3) 和(4) 以外的公式 ,應在報告中說明 。
2、對于有均勻塑性應變的材料,可以采用單點數據計算r 值 。為了得到較好的再現性 ,應采用一個應變范圍的數據計算r值。
對于不均勻塑性應變的材料,用下述的方法可以給出可再現性的結果。寬度方向真實塑性應變應采用公式(6) 計算 :
b =o b.b +ν×F )..( 6 )
式中 :
ν 泊松比(例如鋼為0. 30,鋁為0. 33) 。
塑性應變(試馳過程中瞬時的)應采用公式(7) 計算 :
e( % ) = I 一一一一一一一l×100\ L o So X mE J…( 7 )
如果采用自動測量的方法 ,公式(7) 中的L。應該用L. 代替。
從物理觀點出發 ,公式(6) 、公式(7) 中的原始橫截面積So 應該用公式的中的真實橫截面積S 代替 ,來計算長度方向的真實塑性應變£1,寬度方向的真實塑性應變e:b和工程塑性應變e。
實際結果已經證明用S 或S。計算的結果沒有顯著差異 。因此 ,在公式(6) 、公式(7) 中應該用原始橫截面積。